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群 今天是:

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11-2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教育发展的组织保障得到加强

  ()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加大

  二、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健全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化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

  ()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体育、艺术和卫生工作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四、以优化学校结构布局为载体,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调整优化中小学结构布局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切实加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

  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六、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施教育助学工程

  ()着力规范办学行为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加强经费管理

  三、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加强教育督导

  四、维护和谐稳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加强行风建设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维护教育系统稳定

 

  附表: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攀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区域性教育高地,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在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根据《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本规划。

  本发展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尤其随着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较好完成,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市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在园幼儿人数达31915人,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为92.2%,比十五末提高18.23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毛入园率为99%,比十一五目标高14个百分点。全市建成省级示范幼儿园1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2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84%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达144544(其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特教班学生152),比十五末增加1097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100%99.51%,辍学率分别为0.07%0.29%,毕业率分别为99.99%99.93%,完成率分别为99.67%98.41%,各项指标均优于十五末水平。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4.7%,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成立了攀枝花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均举办了一所民族寄宿制初中,办学规模、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均处于当地先进水平。

  3.两类高中教育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36131(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6375),比十五末增加10829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1%,比十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市现有普通高中9所,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65.4%。普职招生比达5.1:4.9,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市经贸旅游学校和市建筑工程学校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十九冶技工学校(十九冶建筑工程学校)创建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顺利推进。

  4.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30291(其中攀枝花学院14525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002人,成人高校9764),比十五末增加8171人。高校学科和教学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攀枝花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于2007年开始与西华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跻身四川省首批4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和全国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行列。

  5.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3500人左右,非学历教育每年达3500人次以上。建成了3个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新增劳动力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城镇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的职教中心。完成初职及各类培训近15万人次,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素质劳动者培训7万余人次,完成各类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逾17万人次。全市高标准扫盲工作成果得到巩固,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完成已安置的凉山自发迁居移民新增文盲的扫除工作。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不含攀枝花学院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投入611993万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273%,实现了教育投入三个增长

  1.全市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制定实施《攀枝花市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规划》,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布局调整。到2010年,全市撤并学校(含村小、教学点)245所、改()建学校21所、新()建学校8所,进一步优化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和初中相对集中高中集中办学的格局。

  2.“8·30”攀枝花地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实施全市灾后学校恢复重建规划,投资5.56亿元,对全市113所中小学校校舍、289个项目进行了恢复重建,建筑面积达47.75万平方米。

  3.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使用省、市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2400万元,用于民族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和扶助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提升。

  4.一系列中小学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如期建成。实施中小学校饮食饮水达标改造工程,对146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饮水改造(其中已完工114),全市中小学食堂等级量化达标C级以上达到132个,占学校食堂总数的91.7%;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中心校以上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实施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新增计算机5118台,按2007标准装备学校109所,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5所,市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12所;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完成了15所学校卫生设施改造;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善了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各项任务稳步推进。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攀委发〔20089),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强力推进,成效明显。

  1.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健全。制定并实施《攀枝花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十一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校长、教师58人,获市级表彰奖励的校长、教师550人。

  2.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建立完善了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的制度体系。全市有在职省特级教师25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突出贡献专家1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6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并在2008年以来三年间兑现骨干教师津贴2400余万元。

  3.教师各项待遇依法落实。做好按市委办〔200590号文件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转轨工作。最大限度落实了教师各项待遇。兑现了高中教育质量奖、义务教育质量奖和教育督导奖。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教师收入高于公务员水平。配售经济适用房282套,自建或配建限价商品房922套,建成教师公寓(周转房)771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4.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全面实施了教职工聘用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实行岗位管理。在全省率先兑现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建立了进人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引进教师122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6人,高级职称38人。按职称评定比例高限,评定中级教师2038人,高级教师386人,妥善解决了企业移交学校教师职称的遗留问题。

  5.教师培训成绩突出。全面实施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共培训教师5万余人次、校长600余人次、教育行政干部92人次。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88%99.43%97.80%,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221.096.6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率分别为82.94%78.83%,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4.7524.37个百分点。

  6.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服务期制度和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招聘特岗计划教师479名,聘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全部转为正式教师。实施农村教师“4321工程计划,共培训农村教师、校长1000名。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共培训农村教师5290人次。

  ()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创建省、市级校风示范学校为龙头,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全市共创建94所省、市级校风示范学校和66所省、市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评选表彰5000余名省、市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400多个先进班集体。

  2.教学质量总体提高。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强化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建立RSR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实验操作、体育考试成绩在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中的分值比重。深入推进招生考试阳光工程,深化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和录取办法改革,2010年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切块分配给服务区内初中学校的比例提高到50%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首次夺得全省文科状元,2010年普通高考本科上线达2148人,其中重本上线44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9.87%17.65%

  3.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明显加强。全市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达标率逐年提高,2010年达到了93%,共有98所学校的测试数据直报国家数据库。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大型体育赛事成绩突出:在第十届、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分别摘取金牌18块、35块,银牌23块、31块;组织6名运动员参加第十三届省民运会,摘取金牌2块、银牌1块;组织16名残运健儿参加省第七届残运会,摘取金牌7块、银牌10块;市三中残疾学生商俊峰参加广州2010亚残运会比赛,摘取金牌1块、银牌2块。2007年成功承办四川省多威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成功组织各年度四川省中小学生优秀艺术人才大赛攀枝花分区赛,共有6100人次参赛,4200人次获奖。全市共培育创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13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4所,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6所。市实验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全国十佳艺术教育学校。

  4.教育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十一五期间,各类科研成果、教师论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206项,市级以上级别立项课题结题64项,在研课题139(其中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各1)

  ()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两免一补资金25694万元,受助学生达225万人次,投入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助学资金2833万元,受助学生2.4万人次。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共投入资金1082万元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家庭贫困学生每周5元钱肉食补助政策;同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认真办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全市公办学校累计接收学生2.3万人。完成12个凉山自发迁居移民校点建设工作,妥善解决了1000余名已安置凉山自发迁居移民的子女就学问题。

  ()教育发展的组织保障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先后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整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连续五年开展全市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加大

  加强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建立并完善了教育宣传联络员制度。从2009年开始,每周五在攀枝花电视台播出《攀枝花教育》栏目,从2010年开始,每月在《攀枝花日报》上出版两期《教育专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宣传先进典型、丰富校园生活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对全市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教育影响力,攀枝花教育网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育门户网站。

  十一五期间是攀枝花教育事业政府统筹力度最大、投入最多和发展速度、质量提高最快的五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真重视、真投入、真实干,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善于超常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必须坚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将教育事业发展一并纳入、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教育才能够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适时调整学校结构布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才能够切实得到满足;必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依法落实教师待遇,教育事业才能够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才能够不断提高;必须始终把握民生取向,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党和国家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理念和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办教育,切实关心教职工疾苦,及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保障。

  二、机遇和挑战

  按照党的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和四川省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明确规定,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各级党委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已成为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必将以更大的信心、决心和魄力,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未来五年,攀枝花将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期,发展转型、产业升级与城市品位提升的加速期,建成川西南、滇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既是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教育高地的发展目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有学可上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越来越高,对有好学可上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对攀枝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与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周边市州奋起直追的态势相比,与省内成都等地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攀枝花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内部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三是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四是教育观念、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水平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五是教育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没有完全落实,办学特色不足;六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自身发展和子女成才的高度关切,全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关注,这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挑战。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攀和人才强市战略,推动全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倾力打造川滇交界区域教育高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师德师能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充分认识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口集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基础能力不够强、课堂效率比较低、教育教学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努力在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以及课堂教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上加快步伐,力求突破。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质量导向,加强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加强德育工作、强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紧紧抓住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等关键环节,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强化政府职责,加大统筹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以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学龄儿童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适龄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建立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重点,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特色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加快区域性教育高地建设步伐,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地位得到落实,教育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供给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具体目标

  1.发展和规范学前教育。增大公益性学前教育服务供给,进一步发展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市在园幼儿人数达到3.5万人左右,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着手建立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加大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整体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5万人左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3.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4.5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之比达到5.24.8。做精做强普通高中,优化结构布局,充分发挥两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龙头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成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所,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专业1-2个,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大增量。

  4.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普通高等院校和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分别达到1.6万人和1万人左右。攀枝花学院力争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成为区域内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发展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创建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阶段性进展。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力争进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学历教育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左右,打造4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专业,使钒钛开发、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成为全国示范,带动其它专业共同发展。

  5.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办好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注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到2015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9000人左右。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积极运用远程教育手段促进攀枝花学习型社会建设,公民参加各类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

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主要目标表

指标名称

2010年现有水平

2015年预计发展目标

一、事业发展

 

 

1.学前教育

 

 

在园幼儿人数()

31915

35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2.2

96.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99.0

99以上

2.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

144544

150000

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

100.0

10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100.0

100.0

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

99.51

10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1

83.17

97.0

99.0

3.特殊教育

 

 

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

94.7

97.0

4.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

36131

45000

毛入学率(%)

95.1

97.0

普职比

5.1:4.9

4.8:5.2

普通高中教育

 

 

招生()

7151

7000

在校生()

19756

21000

中等职业教育

 

 

招生()

6774

8000

在校生()

16375

24000

5.高等教育

 

 

在校生()

30291

35000

毛入学率(%)

24.9

32.7

普通高等教育

 

 

在校生()

14525

16000

高等职业教育

 

 

在校生()

6002

10000

成人高等教育

 

 

在校生()

9764

9000

二、师资水平

 

 

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

99.88

100.0

2.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99.43

100.0

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

97.8

98.0

4.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率(%)

82.94

85.0

5.初中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率(%)

78.83

80.0

三、办学条件

 

 

1.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53.57

100.0

2.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50.0

3.按新标准装备达标学校(%)

小学39.8,中学65.0

小学50.0,中学80.0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扎实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健全统筹有力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明确市、区()、乡()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2.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规划引导、政策规范、督导评估、信息服务、补助拨款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规范决策程序,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高等学校要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要依法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1.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2.实施多元化模式办学。推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开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试验,增强公办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大企业参与办教育,鼓励外地教育品牌来攀联合办学。积极探索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地区的民办学校优先给予支持。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民办学校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3.强化对民办教育的统筹指导。统筹规划民办学校设置,规范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制度,帮助民办学校防范各类风险及意外事故。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对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健全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健全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投入指标达到或超过省政府规定标准。

  1.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央、省级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保障水平。

  2.非义务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政府与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财政投入逐年明显增长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消除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建设债务。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在学校考核评估中的运用,推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整体提高。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落实、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确保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建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科学评价机制,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和择优录取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试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新生均衡分配制度。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做好各类招生统一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确保公平公正,确保安全保密万无一失。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做好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积极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地及境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拓展学生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和支持攀枝花学生到境外学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交流活动,以及参与各种国际性的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做好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工作,加强外籍教师管理。

  二、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化发展

  在统筹规划和资源投资等方面强化政府职能,在业务管理上明确部门职责,推动学前教育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其教育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善乡()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强村幼儿园建设和村小附设学前教育班工作,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制定并实施《攀枝花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到2013年,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人数占全市幼儿园在园人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到十二五末,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96%60%,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全市幼儿园办园条件、保教质量明显提高。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高度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狠抓义务教育发展关键环节。按照全市统筹、区()为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为引领,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突出乡村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两个重点,抓住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过程、落实扶弱助困四个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到2015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学校校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确保来攀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全日制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建设优质教育链,支持义务教育阶段已有优质名校发展,着力培育更多市级示范性中小学,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探索建立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指导帮助教育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建立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链条式结对帮扶制度,通过签订带动发展合作协议、物资支持、人员交流、名师共享、培训指导、捆绑考核等,帮助薄弱学校在三五年内总体上大致达到或接近示范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通过优质教育链的不断延伸,逐渐减少薄弱学校,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全域攀枝花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配齐各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表彰奖励制度。

  5.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确保投入,为残疾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攀枝花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的作用,全面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残疾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普及面与受教育年限。在抓好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统筹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强与市内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残疾学生职业等级认证工作。

  6.积极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制定并实施《攀枝花市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力度,落实倾斜政策与帮扶举措,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组织城区优质学校与全市各民族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大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建设好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民族中学和市民族中学。

  ()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

  1.做精做强普通高中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注重特尖生培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以市三中、市七中为龙头,支持优质高中集团化发展,通过均衡生源与改革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等举措,打好普通高中教育总体战,鼓励各学校在合作式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办出水平,从整体上不断提高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根据攀枝花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6+2”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优势专业。按照一年起步、三年成型、六年见效的目标,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大力引进优质职教资源,打造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式发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重点专业的创建力度,做好市建筑工程学校建筑施工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市经贸旅游学校培训综合楼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教师资建设计划,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行学分制、选修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完成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提高两所“9+3”学校办学水平,落实好彝区免费职业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和生命力。

  ()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1.加强校地合作机制建设。大力支持攀枝花学院和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鼓励两所高校主动投身攀枝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事务,与地方和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在重大领域与本地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加强高校与市内其他教育资源的衔接与共享合作,积极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教园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注重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质量上,以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切实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全力打造适应地方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科研平台,大力提升科研能力,促进科技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面向本地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作用。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1.注重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相互支持。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阵地建设,完善校外教育工作机制,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互动互补。积极探索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午托等课后看护教育服务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更新继续教育观念,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学习,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资源优势,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把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基地,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中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效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现代开放大学,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扫盲工作。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巩固提高全市高标准扫盲工作成果,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9%以上。

  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领导,改进管理,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坚持以创建校风示范学校为龙头,着力规范德育常规管理、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明习惯、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载体和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加强民族精神和本土文化教育。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等队伍建设,积极探索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提升班主任专业化能力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切实抓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指针,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全市基础教育纵向一条龙和横向一盘棋两个总体战,对教育教学质量实行追踪性、联动性考核、评价与奖励,明确各阶段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加强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注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加强体育、艺术和卫生工作

  提高学校体育、健康、艺术课的开课率,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和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构建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体系。坚持健康第一思想,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推进大课间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抓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控制视力不良率,提高近视矫正率。加强教体合作,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促进我市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强化应急避险知识与技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做好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大力鼓励学校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进一步用好和管理好全市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学籍电子化管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高普通话应用水平。

  四、以优化学校结构布局为载体,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调整优化中小学结构布局

  根据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按照同步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配套跟进的原则,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并同步对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改扩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做好城市新区配套学校和教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完成新建小区学校建设8所,其中东区在炳三区新建2所、在炳二区新建1所,西区在清香坪片区、大水井片区和格里坪洗煤厂各新建1所,仁和区在五十一阳光家园新建1所,米易县新建1所。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分五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其中2009年完成20.13%2010年完成33.44%2011年完成27.66%2012年完成11.37%2013年完成7.4%,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

  ()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点,将学校建设纳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适当增加校舍,满足学生入学需要,逐步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推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学校饮水安全改造工程,改扩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建立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维护发展常态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城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到省定新标准,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按计划推进。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不断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差距。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加大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依托攀枝花广播电视大学构建攀枝花市全民终身学习的远程服务平台,探索建设满足基本需要的网上学习资源库,为全市各年龄段人群、各类行业人员提供学习所需的项目资源和培训学习活动。

  ()切实加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

继续开展示范性食堂创建和标准化学生宿舍(公寓)创建工作,推动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认真执行大宗物资招标采购工作。做好校方责任险投保工作。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推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优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服务。

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见附表。

  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和《攀枝花市中小学教师十禁”“十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教育,力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奖惩、评职晋级、年度考核等进行硬挂钩,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开展每三年一次的攀枝花市师德标兵德育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工作,大力宣传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典型,争当先进,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强化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按照面向全员、倾斜农村、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和学前教育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深入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改进优化培训内容、形式和考评机制。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自身实际以及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密切结合,围绕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科学设置、不断优化培训内容。要以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更加注重以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为手段的教师自学模式,大力创新培训形式。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检测机制,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将考评检测的结果作为教师评聘职称、评优选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2.建设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体系。整合教研、电教与师培资源,加强市级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实现教师教育研训一体化格局。加强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力度,评选一批攀枝花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形成市、县、校上下一体,相互联动的局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3.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做好国家、省、市、区()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在职教师学历提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入职培训、音体美教师培训、幼儿教师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项目。有组织地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鼓励教师自定专业发展规划,支持教师自主、可持续专业成长。广泛开展教师技能比武,实施退休教师常青树计划,继续开展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教师一对一教学帮扶活动。继续做好城区教师支教工作、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互派交流工作以及城乡学校牵手和师徒结对工作。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把优秀培训课程、骨干教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实录、精致实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有效的校本研修课程与教育研究案例等精选入库,为教师培训提供资源保障。加强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50%。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实践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广泛选聘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指导、培训在校教师。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依法认真落实教师各项待遇。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做好学校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岗定薪、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建设一批教师集中安置房、青年教师周转房、农村教师周转房。切实解决好支教人员的住宿等问题。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1.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人员。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全面推行新任教师面向高校和社会公开招聘制度,选拔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根据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按照保证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层次、地域、教育教学任务、办学规模调整、小班化教学需要、寄宿制学生人数变化以及教师支教、脱产轮训等需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缺编教师。

  3.做好岗位管理工作。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继续实行教师聘任制,做好教师岗位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教师聘用机制和岗位管理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聘用程序、聘用期限、续聘、评聘和解聘等工作,确保教师聘用和岗位管理工作规范有效进行。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123工程“3121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培养10名名校长、20名教育专家、30名名教师,建设一支拥有100名省级骨干教师,1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0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县级骨干教师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全市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保持在24%左右。

  六、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施教育助学工程

  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和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到2015年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完善助学贷款制度,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构建政府牵头并不断增加投入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资金募集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全面覆盖、逐渐增加力度的资助帮扶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和个人出资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着力规范办学行为

  坚持以县为主,以政府为主,以控制新生班额和尽快解决超大班额为主的原则,通过采取新建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严格执行就近入学、缩小校际之间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坚持以当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依法维护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果。强力规范中小学招生、办班及教师违规有偿家教等行为。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好留守儿童之家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规划、指导与协调作用,把教育事业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保证。要坚持工作责任制度,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全市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广开举贤荐能之路,以委任制、选任制、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做好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工作,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大局,落实教育品牌打造战略,坚持主动宣传与正面宣传为主,建立教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大力宣传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宣传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改革思路和重大部署,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先进典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处理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引导,与攀枝花电视台、攀枝花日报社联合办好教育专栏,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本、政以兴教为先、民以支教为荣,全社会尊重教师劳动、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GDP4%的目标,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市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规定的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保持持续增长。建立市、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农村教育、义务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并严格执行教育财务的预决算制度。

  ()加强经费管理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保障资金安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进各类学校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实施招投标制度,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管好教育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三、推进依法治教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认真执行行政机关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化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关行政效能问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使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履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显改进。按时办结符合条件的审批事项,努力提高办结率;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机关信息发布制度;精简会议、文件和事务性活动;强化执行重大决策的督促检查,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教育救济制度。组织实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加强教育督导

  继续加强督政工作,不断强化政府的教育工作职责,坚持区()政府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保证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教育保障的三个优先,全力为教育事业新一轮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改进督学工作,积极推行学校发展性督导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教育督导工作目标。

  四、维护和谐稳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按照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努力构建有教育特色的惩防体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洁从政。加大对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排查廉政风险,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做好教育系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和灾后恢复重建、教育惠民等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加强行风建设

  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做到有举报必查、查实必纠、查实必究。认真执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政策规定,深入开展教育行风评议,努力形成行风校风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开展本质安全学校创建工作,建设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学校安全保卫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把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

  ()维护教育系统稳定

  进一步强化维稳风险评估、维稳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维稳责任。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稳定形势研判,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问题。完善以校方责任险和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为支撑、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教育风险保障服务体系,维护学校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切实做好重大节庆、纪念日维护稳定工作,确保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附表:

攀枝花市十二五教育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地址

建设

性质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开工时间

竣工时间

 

总投资

项目建设单位或责任单位

备注

1

中小学校舍

安全工程

 

新建和维修加固

  完成107.36万平方米。

2011

2015

82339

各县区政府

市教育局

 

2

农村卫生学校饮水安全改造工程

西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

新建

  完成123所农村学校安全饮水改造。

2011

2013

1019

西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政府

 

3

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

建设工程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

新建

  完成38.6万平方米,其中仁和区7.5万平方米,米易县16.7万平方米,盐边县14.4万平方米

2011

2015

63319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政府

 

4

城市发展新建

学校工程

 

西 

仁和区

米易县

新建

  新建8所学校,其中东区3所,西区3所,仁和区1所,米易县1所。

2011

2015

25000

 

西 

仁和区

米易县政府

 

5

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米易县

盐边县

新建

  完成32所学校,其中米易县23所,盐边县9所。

2011

2015

275.8

米易县

盐边县政府

 

6

市直属学校

基本建设项目

 

西 

仁和区

新建

  新建教师周转房、教学综合楼、室内运动场等。

2011

2015

5265

市教育局

 

合计

 

 

 

 

 

177217.8